迎国庆缓拥堵,东湖绣花功解民忧东湖向新①

发布时间:2025-09-28 19:00   内容来源:新华网   阅读量:8866   

作为武汉“城市会客厅”、千万市民“诗意栖居地”,东湖始终守护着城市的自然底色与生活温度。近年来,东湖风景区锚定世界名湖、人民乐园奋斗目标,坚持守正创新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,在保护中发展,于细微处焕新。

“十一”将至,这座“城市绿心”正舒展新颜——从“绣花”交通让游客“快达慢游”,到新景区新社区崛起为文旅新极;从水质跃升解码城湖共生,到新质生产力激活山水潜能,更有国庆活动紧锣密鼓筹备……点滴变化,皆为让市民游客触摸更鲜活的东湖、更温暖的未来。

我们推出“东湖向新”系列报道,以镜头记录发展温度,用文字解读新措巧思,带您见证一个既守得住“生态本真”、更追得上“时代脉搏”的东湖。首期聚焦交通治理一线,解锁它的“焕新密码”。

“十一”黄金周倒计时进行时,东湖绿道上已有游客扛着相机踩点。

作为年接待游客超2500万人次的“城市会客厅”,东湖风景区正经历着一场静悄悄的“交通焕新”——光谷大桥下骑行道的物理隔离得以消除,鲁磨路非机动车道正铺设最后一层沥青……

记者探访发现,东湖风景区正以“小切口微改造”疏通堵点,用“长效治理经”筑牢基础,全力备战旅游旺季“大考”。

“小切口”改出“大便利”

两个工地里的民生温度

上午9点,光谷大桥中段施工现场,身着反光背心的工人正蹲在匝道边调试交通信号灯。“以前骑车下桥得从桥底绕半公里,车流大时差点被撞!”正在围观施工的骑行爱好者王先生说。

他脚下的匝道,正是此次改造的核心——过去,光谷大桥作为连接武昌主城与东湖的“空中走廊”,慢行道在此突然“断档”,市民游客需冒险穿行车流下桥。

“我们破除了这道物理隔离带,新增了红绿灯及斑马线,把两侧慢行道连起来。”现场施工负责人许传超指着刚打通的匝道介绍,“还加了闯红灯抓拍和盲区监测,既安全又顺畅。”

动车排成‘长龙’,与机动车混行,行人只能贴着护栏走。”项目工程师常庆说,他脚边的新路已初具雏形:3米宽的沥青非机动车道油光发亮,旁边是新辟的人行步道,梅园东停车场南门节点还增设了信号灯道口。“我们采用‘左右轮替’施工法,预留非机动车通行空间,最大限度降低对市民游客出游的影响。”如今,该路段建设已基本完成,焕然一新。

西家 摄

“国庆客流高峰在即,东湖风景区管委会早谋划、细部署,为保障游客快达慢游,从具体切口破题,重点推进光谷大桥慢行道改造项目及鲁磨路改造提升项目,倒排工期,全力以赴,就是要抢在‘十一’前把关键路段打通,带给游客更好的旅游体验感。”东湖风景区建设局工作人员夏昱介绍。

“长久治”下足“笨功夫”

从“一时畅”到“一直顺”

如果说“微改造”是解“急难愁盼”的“先手棋”,那么长效机制则是防“反复回潮”的“压舱石”。在东湖风景区,这场交通优化早已超越“迎国庆”的短期目标,转向系统治理的深水区。

“停车难”有了“扩容方”。走进全面投用的揽翠停车场,2000余个车位整齐排列。据介绍,近三年东湖风景区已累计新增车位1.2万个。

此外,多种“水陆”绿色交通也为游客提供出行选择,观光车、游船、共享电单车、共享电车等节假日增加运力,景区口直达交通枢纽定制专线,东湖风景区同步协调公交集团加密环东湖线路频次、延长收班时间,助力游客快达慢游。

“管车难”有了“智慧脑”。在东湖绿道入口文旅联勤服务站指挥中心,大屏上跳动着全区停车场、公交、出租车/网约车、观光车、游船、共享单车、旅游大巴等的实时动态——遍布景区的高清探头、传感器和数据分析平台,如同敏锐的眼睛,实时捕捉着重点路段车流、人流聚集态势。

管理人员通过“交通要素一张图”直观掌握全局,快速发现拥堵路段并调度疏导;游客则可通过“云上东湖”小程序,实时查询停车场空余、推荐最佳路线,实现“智慧出行”。

“跨区堵”有了“协同招”。 针对跨区交通堵点,景区已打通杨园南路“断头路”,优化二环线梨园医院段通行,建成磨山支路微循环,并联合武昌、洪山等周边区域交通交管部门开展联勤治堵,通过单双号管理、宣传引导等措施,形成区域协同治理合力。

夕阳下,光谷大桥新铺的沥青路面泛着暖光,鲁磨路骑行道旁的桂花绽放。正如现场一位正在检查工程的景区负责人所说:“交通优化没有‘完成时’,只有‘进行时’。我们既要让游客这个国庆‘进得来、玩得畅’,更要让东湖的美长久地‘触手可及’,让游客能在快达慢游中,尽情享受世界名湖、人民乐园的幸福与美好!”
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资讯信息,所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建议消费。文章内容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站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

热门图文